当前位置:

林邑故事会|瑶乡做客记

来源:北湖区文联 作者:赵伟勇 编辑:梁俪葭 2020-10-14 17:41:02
—分享—

桃源非桃花源。桃源是一个瑶族村,不在湘北常德,而在湘南郴州,骑田岭最高峰——二尖峰的半山腰。山尖,坡陡,沟壑纵横,乔林莽莽,竹海绵绵,四处散发着原始荒野的气息。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村不大,五个组,半天即可逛遍。

这是个穷村,好友老张的扶贫对象就在桃源。几年扶贫下来,桃源成了老张的第二个家。他老是忽悠哥们几个上山看看,说那里风景优美,秀丽得一塌糊涂;乡二土菜,味道地道,让你垂涎三千尺。

不好拂老张美意。我们约了个日子驱车去桃源。那天早上天气不是很好,下着毛毛细雨,淅淅沥沥,出发时心情如同天气一般灰暗。车到山上,居然出了太阳,透过车窗,还时不时可见山花,粉红、深红、紫红,间有几处洁白,娇羞欲滴,更显淡雅。花还没有全部绽开,有的才开几瓣,多数还是花骨朵儿,饱满得要马上胀裂似的。感觉沐春临风,神迷意醉。

阳光点燃激情。我们一扫阴霾,心情大好,唱着山歌向桃源而来:

“唱得好来唱得乖,唱得桃花朵朵开,

桃花十朵开九朵,还有一朵等你摘。”

一到村口,我顾不得一路的风尘劳顿,头一个扎进村里,一只大黄狗呲牙咧嘴汪汪大叫绝尘扑来,追得老夫狼狈而逃。幸得二小屁孩大声一吼,大黄狗蔫头耷脑乖乖回转,我的老命算是保住了,心才淡定几分。这俩小屁孩在一条水沟里用泥巴砌坝,衣服粘满泥巴,估摸父母三天没揍了。我讨好地说:“谢谢你们啦!”他们似乎没听懂我的话,只是“嘿嘿”一笑,继续糟蹋泥巴……建设他们的伟大工程——小水坝。

一栋铁门已是锈迹斑斑的房子吸引了我们。房子外菜园青青,菜园旁有自来水,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正在洗菜。我们上前搭讪。

老者姓庞。从庞老口中得知,桃源有400多口人,村民瑶汉两族语言皆通,但没上学的小孩子只会说瑶语。我明白小屁孩为什么听不懂我们说“谢谢”的话了。

看到庞老手中的青菜,纯天然,青翠欲滴。我们想买点带回家。庞老说:“拿去,值几个钱!” 庞老还说扶贫工作队帮助村民成立了合作社销售蔬菜,村里的道路、学校都是政府支持援建的,又指着自来水说:“这是政府改水建✍的。”他脸上顿时洋溢着对现在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老张抽空领着我们村里转悠。东风拂面,鸟儿啁啾,虫儿翻飞,村民在房前屋后劳作,几多惬意,几多悠闲,整个村子充满着勃勃生机。

村后排有一栋土墙青瓦房,人字棚,算是正在消失的瑶族传统土居吧。这种建筑一般是独栋,二楼一底共两层,楼下住人,楼上屯粮储物。房屋中间为大厅,左右两边为厢房,房子分前后屋,前屋是厨房,后屋作卧室。

只见房前停着一台摩托车,门上一副对联“瑶寨山清添画韵,桃源水秀涌诗情”吸引了我们,看得出主人颇有才气,生活乐观。这家主人是个护林员,姓李,李家两口子热情地招待我们进屋。两碟点心,都是山货:一是转栗,一是红枣,大家顿觉得一屋皆春。

淡茶一杯也有情。宾主品茶言欢,聊聊这难得的春日天气,聊聊那瑶家的萝卜白菜,聊聊艰苦的护林生活,聊聊南岭森林对郴州城市生态屏障的意义。主人说,现在的政策是聘用贫困户当护林员,他算是赶上了好时代,每月有900元收入,但工作压力也大。冬天才过,天干草枯,极易发生森林火灾,现在就是他们高度紧张的时候。我们无不感叹护林员保护森林恪尽职守,一片丹心。

老张的扶贫对象也姓庞。庞兄弟家一道白墙,二层楼房,美观醒目。走进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样样俱全,几净窗明,温馨宜居。家里有个小屁孩,刚读一年级,欢蹦乱跳,追鸡撵狗,十足“村霸”。 我们在庞兄弟家一整天,他都追着我们打。鼻子下挂着鼻涕,脏手一擦,大半个脸就黑了。手脚不停,一会儿将一整卷卫生纸铺到地上,一会儿从一楼抓只小土狗提到二楼。见过淘气的,但没见过这么淘气的。城里的孩子受着正统的教育,中规中矩,就没有这般天性了。

听庞兄弟介绍,他家共有两个小孩,大女儿17岁,读技工学校去了上海,享受过政府“雨露计划”补助。

丰年留客足鸡豚。庞兄弟话不多,一直在为我们忙午饭。他杀了一只鹅,一半做米粉鹅,另一半炒青椒;还杀了一只鸡,炖了汤。丸子肉、腊肉、干禾花鱼、苦笋等弄了一大桌。

老张硬是要我坐上席,并说了一大堆瑶族古老餐饮习俗:施席有如官场排座次,讲究长幼尊卑;菜肴碗数必须是双数,素菜以前不上正桌;喝酒主人先端杯,大伙同饮四杯才夹菜……但现在这些规矩慢慢淡化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瑶家草药酒确实不错,味道醇厚,说是用一种叫“独脚丝茅根”的草药泡制而成,喝了不口干不头痛,能祛风湿,补肾补血。喝一口草药酒,真有心头一热的感觉。觥筹交错中,庞兄弟打开了话匣。他说,他家是因病致贫,是扶贫工作组让他们一家子享受大病救助服务,是党的扶贫政策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老张上下奔波,为他妻子在城里找了一份物业保洁工作;还有政府发给的粮食直补,生态公益林补贴……庞兄弟娓娓道来,动情之处眼中泛着泪花,听者为之动容。

庞兄弟说起老张月月来访的点点滴滴,十分感激,坚定地说:“我要像老张一样做个好人。我病好了,要为村里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棵柔弱的小草,也会用自己的仅有的那点绿色,回报滋润它成长的大地、阳光和雨露。

桃源村里有处不算景点的景点——平头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平头寨静卧在桃源山顶一隅,大大小小的乱石像蘑菇,像板凳,像脸盆,像乌龟,凹凸在绿草当中,很像围棋盘上布满的黑子白子。老张指着山坡上一块突兀得有点像阳具的石头,给我们讲了这平头寨的故事:平头寨是座仙山,山神与王母娘娘座下的仙女相爱,生下了二男一女。王母娘娘就以触犯天条的罪名,派雷公电母将平头寨劈成了两半,一半提到大塘那边的西江村变成了金仙寨,一半留在原地;再派太上老君下凡,将仙女化为石头。老张说:“这石头原先更像阳具,初一十五不时有瑶民焚香膜拜,祈盼生子,后被雷击,断成二半,村民将断层接好,不过后来不灵验了。”

站立平头寨,俯瞰桃源。整个村落呈半圆型分布。村前是一条蜿蜒的公路,像一条玉带,这一头系在桃源,另一头甩出大山连接城市。村里密布红砖房、小瓦房,以及二三层楼的别墅,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竟神奇地融为一体。村边梯田层层叠叠,连着茫茫的竹海。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极目远眺,二尖峰瑞霭祥云,山风袭来,清新爽朗。平头寨像一块巨大的绿毯,那种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感觉非常美妙。绿草与蓝天相连,牛羊相互追逐,到处都有和谐的真趣。老张意兴盎然,指点桃源:“那里原是土坯危房,现已改建成二层砖瓦房;那里本来有五六间泥巴旱厕,现在都改建成卫生厕所;那里原有二栋倒塌的土坯瓦房,现在平整成稻田……”山乡巨变,不变的只有身旁这块永远的阳元石,静静地兀立在风中,稳稳地守着瑶乡这方水土,走过它的岁月,目睹千年的风云,见证瑶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要离开桃源了,庞兄弟给我们每个人送了点苦笋。苦笋是上年扯的,冰冻保存了一年,吃起来还很鲜美,极是难得!正在道别之际,突然有个小姑娘站在我车旁对我说:“我这帽子漂亮吧!”我只顾自己与朋友们说客气话,毫不在意地敷衍了一句“好漂亮”,没想到她高兴地说:“婶婶说你是大作家,以后在小说里会说我漂亮。”我头一懵,这才定睛一看,小姑娘紫罗兰连衣裙倒也平常,头戴长尾帽,青白相间,就是典型的瑶族服饰了。长尾帽的尾巴像一条辫子,帽子上面顶着一个布绣的观音菩萨,帽沿条条缨络下两只大眸子,简直就是镶在脸上的山中宝石,又大又亮。我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很认真地邀小姑娘合了个影。因为接了顶大作家的高帽,别无选择,让她以及长尾帽搭连衣裙的可爱形象走进了本文之中。

瑶乡的生活有如小姑娘花枝招展。从瑶乡回家后,我多次对亲朋好友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滔滔不绝地说起做客瑶乡的佳话。那转栗、茶水与苦笋,那山林、溪水与天空,以及那一天的心旷神怡、清闲自在与热泪盈眶。好多人都被我与戴长尾帽的小姑娘合影所吸引,羡慕地说:“你外孙女吗?挺搭相的。”正是:

千古瑶乡无穷意,一马飞歌醉桃源。

来源:北湖区文联

作者:赵伟勇

编辑:梁俪葭

阅读下一篇

返回北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