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人的早餐,五花八门。有面粉制品,如包子馒头;也有米粉制品,如米粉米饺;还有两用混合制品,如街头现炸的灯盏粑子,里面掺了馒头屑,加了鸡蛋和肉丁,好吃又松软。究其原因,在于郴州是鱼米之乡,食材多,又处在湘粤古道上,味兼南北,食同京师。
人们常说“北面南粉”,也对,较真起来,只能说大致正确。汉中洋县够北了吧,却盛产黑米。恒山够北了吧,我在那山脚下吃到了白花花的米饭。郴州在“江之上”,明代叫“上湖南”,雪线到这里就打止,够南了吧,这里却也盛产小麦,磨麦粉,有的人家端午节做包子馒头。嘿嘿,凡事不敢说绝对,食俗也是如此。
郴州方言很有特色,吃不叫吃,喊作“恰”;米粉也省了字,叫“粉”,听起来有点骄傲。在中国早餐食谱上,郴州贡献了三个特色米粉:一是栖凤渡鱼粉,二是白露塘杀猪粉,三是华塘砍肉粉。这不是我自夸,是央视和湖南卫视美食节目中点了名的。鱼粉红汤盖面,喝一口鱼汤,辣得你跳脚,嗦一碗粉用得上半包纸巾。杀猪粉则讲究鲜汤盖码,必有猪肝、猪血、小肠和瘦肉,再加上一碟酸辣椒或酸豆角,图的是满口清爽。砍肉粉又不同,它兼取了鱼粉和杀猪粉的优点。要辣就给你辣,青椒加红椒。还不够辣?再加米椒、剁辣椒,保证你嘴唇起泡,连口红都免了。要味鲜,也给你!猪肝、小肠、猪腰子、五花肉尽你挑,现买现炒,武火颠锅,连猪油都是现炸的,出锅前,再舀一勺高汤垫底,鲜翻天啦!
我属于散淡派食客,偏爱砍肉粉。有一次和几个文友在华塘嗦粉,问过行家才晓得,原来“砍肉”不只是猪肉,牛、羊、鱼、鸡肉等都可做盖码。佐料也不限于青葱、白蒜,丝瓜、黄瓜或其他什么应季蔬菜,只要地摊上摆着吆喝的,你尽可掏几块钱买了来,照样给你加工,手续费一律八元。哎呀,这一顿操作大大出乎我意料,实在没想到一碗砍肉粉还这么任性,可以现场自由发挥呀!老夫想了很久,忽然开了窍,这不正是“人民美食”的终极追求吗?
过了几天,也是偶然,碰到一个湘菜大师,叫曹海鸥,当地人。我当面请教他一个问题:“为什么砍肉粉起源于华塘?”曹大师没想到我会问这么幼稚的问题,嗫嚅半天,才回答我有三个原因:一是华塘位于郴州与桂阳中间,曾叫中和圩,两头连着一条官道,世代挑脚赶骡子的人,走到这里正好要歇脚吃午饭,先前舍不得大吃大喝,就排出几文铜钱,炒个荤菜,点一碗米粉,喝一壶米酒,然后,就着剩汤浇在米粉上,添几滴油盐味,量足管饱,也能平添不少力气,再奔前程。二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来到华塘,扯常油水不足,周末便到华塘铺来打平伙,点不起大菜,只好吃一碗砍肉粉了事,后来慢慢地传开了,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三是有个传说,与明代礼部尚书何孟春有关。据说何尚书致仕还乡,从京师水陆兼程,来到老家鲁塘村头村,途中路过华塘圩时,停轿吃了一碗砍肉粉,禁不住慨叹连连,还是家乡菜好吃啊。
食俗的流传,不会无缘无故,郴州米粉也是如此。我怀疑胃对美食的记忆,可能比大脑还要持久,因为味蕾的进化是以万年为时间跨度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华塘砍肉粉到底源自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人民美食”,物美价廉,率性自由,而且立等可取。
来源:北湖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欧阳朔
编辑:方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