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3年9月8日北湖手机报

来源:北湖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方苡菲 2023-09-08 09:04:03
—分享—

2023年9月8日星期五

农历七月廿四

天气:雨,22℃~26℃

【导读】

★北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上好学”

★非遗北湖|鲁塘砂罐:“老手艺”遇上“新匠人”

★曹家田村:“阳光玫瑰”甜蜜助推乡村振兴

【打好“发展六仗”】

★北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上好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近年来,北湖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和创建全国教育强区目标,增学位、提质量、补短板、促均衡,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9月3日上午,郴州市三完小北校区里书香阵阵,书声琅琅,240多名一年级新生已开启人生新篇章,在崭新的教室里汲取养分,茁壮成长。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华康新村及周边小区,随着北湖区“向西发展”总体规划不断推进,“西城门户”片区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区域内学位逐渐紧张。今年9月,郴州市三完小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完善了该片区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满足周边居民和进城务工适龄子女的上学需求,实现了学生“在家门口就读”。

“如果北校区没有在华康新村前面建成的话,那么我的孩子就会回到我的户口所在地耒阳就读,或者是我的工作所在地江西就读,能够在家门口就读,可以目送小孩去上学。”学生家长符成华感慨道。

“通过市三完小北校区的设立,很好地解决了周边学生读书问题,基本可以保证就近入学,而且是就近入读高品质的学校。一到六年级全部招满的话,可以达到1500至1800人的规模。”郴州市第三完全小学党总支书记兼北校区支部书记、校长陈波介绍道。

城市发展到哪里,教育就布局到哪里。今年,北湖区新改扩建了市三完小北校区、市九中岭南分校、市三完小改扩建教学综合楼、市丰祺学校等4所新学校,新增学位10305余个,全市中心城区学位紧缺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

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北湖区紧紧围绕“办高质量的北湖教育”目标,全力推进教育发展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力推进“三名”培育工程,通过狠抓教育教学常规,以赛促教等方式,让孩子全面发展,让教师迅速成长。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优秀,学生才优秀。通过名师工程,让40岁左右的老师能够成为省市、甚至国家级的名师。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工程,让我们35岁左右的老师尽快往名师方向成长。”郴州市第九中学岭南分校校长雷富光表示。

近年来,北湖区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集团化办学,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打造“平安校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全区新增音体美等优秀教师902名,新建多媒体、音体美教室616间,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湖南省教育强区”等36项国省市级荣誉,一幅宏大的教育蓝图正在北湖大地徐徐展开。

北湖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文表示,北湖区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普及化、高中教育多元化”三大战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李阳)

【旅发进行时】

★非遗北湖|鲁塘砂罐:“老手艺”遇上“新匠人”

对于非遗艺术,人们曾一度担心它们脱不下“古老、稀缺”的标签,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结。但现在,大家惊喜地发现,很多非遗“老手艺”,因为遇上了“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传统的文化记忆被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重回现代生活。北湖区鲁塘砂罐烧制技艺就是这样一门非遗“老手艺”。

“鲁塘砂罐是由广东潮州传入至郴州市,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以前我们鲁塘砂罐只有单一的药罐,随着我们这几年创新发展,已经把它做出了很多系列,有茶具系列、餐具系列、复古系列、插花系列和工艺品系列。”鲁塘砂罐烧制技艺第21代传承人何海江介绍道。

何海江的鲁塘砂罐陶艺馆位于郴州长卷文化旅游区走进这里,人们常常会被这些造型古朴大方、品种多样的砂罐手工制品吸引。

从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6大系列、100多款产品。鲁塘砂罐的创新发展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早在15年前鲁塘砂罐却险些濒临失传。“在我爷爷那个时候,还有8户人家在做,8个老手艺人。到我父亲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人在做了,只有我爷爷教的一个哑巴徒弟在做, 从辉煌到没落就是那几十年时间 。2008年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就嘱咐我爸爸,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门老手艺。”何海江说。

鲁塘砂罐烧制技艺是流行于北湖区上鲁塘村的独有技艺。在清代晚期,当地多公坳到百家湾,烧制砂罐的作坊足有100多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大办食堂时期,鲁塘公社每个食堂都用砂砵蒸饭,鲁塘砂罐的销量一年达十几万个。当时,从业人员有几十人之多。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传统砂罐产品单一,加上塑料、铝制品的出现,鲁塘砂罐的处境日益艰难。

如何才能挽救鲁塘砂罐这门老手艺,何海江的父亲何善平想到了生产工艺改进。“我父亲何善平开始是学习我爷爷那种手工制作。但是太慢了,也产生不了效益。因为懂机械,他就到外面学习参观考察,然后就可以半机械化代替手工。”

2015年,27岁的何海江决定返乡也投身鲁塘砂罐行业。大学毕业的他,之前曾在外从事过几年商贸工作。他敏锐地发现,鲁塘砂罐其实材质相当不错。

它主要以当地特有的“鸡蛋黄泥”、石墨等为原料,经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具有纯天然、无添加化学原料的特点。用它熬出的肉食汤汁味香可口,尤其是煎熬的中药可保证药性不变。

鲁塘砂罐要走出生存困境,必须要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游学归来的何海江,很快设计推出了插花、复古、餐具、工艺品等主题系列砂罐产品,备受市场好评。在妻子何娟娟的建议下,他又开发出砂罐茶具系列。

瞄准实用化、潮流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文化内涵,让老手艺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生活当中去。如今,鲁塘砂罐烧制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受到越来越多外地游客的喜欢。

“很喜欢这里的茶具,小茶壶还有四个杯子,就觉得它的颜色好像比较适合我们,还含有铁离子,现在人也比较注重养生,所以我就想试一下。”广东游客朱女士说。

创新求变,让鲁塘砂罐这门老手艺绽放了新魅力。如今,它被列入“郴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善平、何海江父子还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年产值由2011年的几万元扩大到现在的几百万元,产品销售全国。

★曹家田村:“阳光玫瑰”甜蜜助推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阳光玫瑰”葡萄成熟的季节。走进北湖区华塘镇曹家田村的葡萄园,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一株株果树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让人垂涎欲滴,种植户们正拿着剪刀,将成熟的“阳光玫瑰”采摘装篮,这一串串翠绿色的葡萄让村民们走上了乡村振兴致富路。

2018年,为改变村里单一的产业结构 ,提高村民的收入,曹家田村村干部带头成立了双盈种植农民合作社,利用村里的荒山旱土发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并与38户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

“为了38户贫困户能够顺利地脱贫,我们以产业分红、贫困户务工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帮扶,葡萄园常年需要招人负责剪枝、疏果、施肥、套袋和除草等工作。在葡萄成熟的季节,也需要人来帮忙采摘和包装。种植“阳光玫瑰,不仅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也让当地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华塘镇曹家田村副支部书记谭华南介绍道。

近年来,华塘镇曹家田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阳光玫瑰”特色产业。目前葡萄种植基地共有16亩,每亩产量3000斤,整个葡萄园年产值预计在20多万元,葡萄种植已成为曹家田村村民的“甜蜜”事业。(颜丽婷)

【街镇动态】

★保和瑶族乡:助力旅发大会 宣讲健康知识

9月5日,保和瑶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月峰卫生院邀请市三医院专家开展2023年老年人健康知识宣传讲座。讲座围绕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控制知识详细讲解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方面病理特点,针对性介绍如何预防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策略,并讲解了慢阻肺的危害、慢阻肺患者稳定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及慢阻肺稳定期的护理措施等方面内容。随后,三医生专家团队和保和瑶族乡志愿者为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年群众免费问诊、视力检查、解答各种健康问题,同时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和健康礼包。当天共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及健康礼包50余份,村民免费义诊20余人。结合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发放健康礼包等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的健康管理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李瑶洁、黄耀、黄华)

来源:北湖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方苡菲

阅读下一篇

返回北湖新闻网首页